7*24咨询热线134 3099 8095 咨询热线0755-82767903

年薪35万!中科院“一生一芯”计划首批毕业生曝光

来源:贴片电容 发布时间:2021-11-30 浏览:466
据中科院和光明日报,在第一期“一生一芯”计划毕业生中,地处三线城市大学的两名硕士拿到了年薪35万元的芯片设计工作。

图片

图:“一生一芯”计划第一期的5名学生(光明日报)


“我们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学(以下简称‘国科大’)‘一生一芯’计划,全程参与处理器芯片从设计到生产、运行的全过程。”他们感慨道,正是这个经历让自己从同学们中脱颖而出。


来之不易的“最硬核毕业证”


2020年6月2日,金越、王华强、王凯帆、张林隽和张紫飞,这5名平均年龄只有21.8岁的国科大2016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,发布了他们自己设计、制造的芯片——64位RISC-V处理器SoC芯片


这个芯片是全国首个由在校生主导设计并实现流片的处理器芯片,能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-Core。而这5名毕业生,被网友赞叹拿到了“最硬核毕业证”


将一行行数字世界的代码,变成能在现实世界中运行的芯片,这一过程对于本科生来说,需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挫折。“我们需要进行很多探索性的尝试,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将设计推倒重来,这对大家的心态是非常大的考验。”王华强说。


2019年12月19日,经过4个月高强度的开发工作后,学生们的芯片设计图纸正式提交。大家就如同高考交卷,终于舒了一口气,却又悬起了一颗心。因为,还要等待芯片送到厂家制作、返回。


2020年4月23日,王华强从微信群里得知,他们亲手设计的处理器芯片返回了。而这并不是终点,还需要进行测试验证。但当时,参与计划的5名学生却因疫情阻碍不能返校,无法到现场调试与测试。幸好几位在京同学挺身而出,帮助他们完成了调试测试工作。


“同学们将这款处理器芯片命名为‘果壳(NutShell)’,与‘国科’发音相同。”王华强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,来表达对国科大的深厚感情。”


“缺芯”的症结在于“缺人”


2021年,全球产业界“缺芯”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扩大。从汽车到手机、电脑、网卡,再到家用电器的普遍涨价,令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到芯片产业安全。


“‘缺芯’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缺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人才。”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、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包云岗强调,作为芯片产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,处理器芯片因设计复杂度高、难度大,相关设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,加快人才培养迫在眉睫。


据了解,20世纪80年代,美国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才危机。其解决思路是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下来,让学生可以参与流片,并专门启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项目,迄今已培养了几万名芯片人才


“加快处理器芯片设计专门人才培养,是解决我国信息领域‘卡脖子’问题的关键。”包云岗介绍,国科大2019年8月启动的“一生一芯”计划,旨在通过让学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,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。


“‘一生一芯’的意思,是让参与计划的每位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。”包云岗说,“一生一芯”计划的目标很明确,即提高我国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培养规模,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,培养更多国家紧缺的芯片人才


图片

图:14nm“香山”的芯片架构(包云岗)

2021年6月22日,开源高性能RISC-V处理器“香山”在北京首次亮相。这是一款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、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的开源处理器核,源代码和所有设计文档都开源


而在“香山”开发团队中,参与“一生一芯”计划第一期的5位学生都已是技术骨干


此文关键词:年薪35万!中科院“一生一芯”计划首批毕业生曝光